2017-02-05

西方影業的迷思



英國雜誌SFX,本期金剛專題裡面的宣傳照,井田的照片比奧斯卡影后還大張;從宣傳照到她跟主角抖森這麼親近拍照的幕後花絮,加上之前井田無吻戲規則,雖然預告沒幾幕,但我覺得她在片中戲份的應該不輕,甚至有可能沒有賜死、一路活到最後的感覺。

.
西方影業似乎陷入" #將大量在地元素置入以吸引觀眾共鳴 " 的電影策略,為了追求中國市場,中方入資與中國市場競逐,讓原本的好萊塢文化過度平面化,加上麥可貝之流利益導向的拍攝法,大量商品置入,甚至被反過來大量置入,文化置入,萬達小公主的大量曝光,將她的存在極大化到眾人皆知。
.
根本來說,歐美電影之所以吸引人,並不是在於有沒有亞洲人、東方明星,而是因為它是一部思考與觀念迥異於亞洲思維的電影,套句中國形容,三觀不正,但就是這三觀不正在吸引人。
.
反之中國電影在過去窮與困的狀況下時能吸引人,是因為劇情,資本一多,無極、長城什麼妖魔鬼怪都跑出來了。
.
台灣電影在於後勁,初看無感,仔細思考後會發現其實有在安排,以前能拍出熱帶魚這麼在地內容的導演,今天也能拍出健忘村這樣普通的內容。
.
可惜,票房是錢是殘酷的東西,當下賺不了錢,也沒有了未來,然後,現在除了票房,還要賠上特色這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