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5

西方影業的迷思



英國雜誌SFX,本期金剛專題裡面的宣傳照,井田的照片比奧斯卡影后還大張;從宣傳照到她跟主角抖森這麼親近拍照的幕後花絮,加上之前井田無吻戲規則,雖然預告沒幾幕,但我覺得她在片中戲份的應該不輕,甚至有可能沒有賜死、一路活到最後的感覺。

.
西方影業似乎陷入" #將大量在地元素置入以吸引觀眾共鳴 " 的電影策略,為了追求中國市場,中方入資與中國市場競逐,讓原本的好萊塢文化過度平面化,加上麥可貝之流利益導向的拍攝法,大量商品置入,甚至被反過來大量置入,文化置入,萬達小公主的大量曝光,將她的存在極大化到眾人皆知。
.
根本來說,歐美電影之所以吸引人,並不是在於有沒有亞洲人、東方明星,而是因為它是一部思考與觀念迥異於亞洲思維的電影,套句中國形容,三觀不正,但就是這三觀不正在吸引人。
.
反之中國電影在過去窮與困的狀況下時能吸引人,是因為劇情,資本一多,無極、長城什麼妖魔鬼怪都跑出來了。
.
台灣電影在於後勁,初看無感,仔細思考後會發現其實有在安排,以前能拍出熱帶魚這麼在地內容的導演,今天也能拍出健忘村這樣普通的內容。
.
可惜,票房是錢是殘酷的東西,當下賺不了錢,也沒有了未來,然後,現在除了票房,還要賠上特色這個未來。

2 則留言:

  1. 有時真不知道到底是自己反中還是好萊嗚這樣真的很難看?
    我了解為了中國這樣大的市場,他們的電影勢必要加入中國演員,或者迴避某些議題。可是不得不說這些電影真他媽難看...

    幫某位小姐提鞋那個議題我是覺得還好,畢竟不是一個人大牌了就一定要演主角,新人也不是不能直接演主角。
    我比較介意給了人好幾次演主角機會可是電影最後卻成了爛片。這到底是演員的問題還是導演的問題?

    說到台灣電影後勁這點,我覺得魏德聖新的52Hz很不錯。當初在德國(正式的,魏德聖說不希望在國外的人每次都要等上半年不然就是最後只能抓盜版,就讓美國跟德國優先上印)有去電影院看。
    台灣電影的中生代最近都開始站穩腳步了,倒是老人(豬哥亮)的電影幾乎沒有特色。或許是因為他的年代跟我太久遠,所以他的笑點我無法接受,但是他的電影基本上都是換湯換藥。

    回覆刪除
    回覆
    1. 抱歉,最近才看到;中國電影內容上會審查,用字用詞都要小心,這讓內容受到限制,再加上好萊嗚想打在地化策略,這反而是最糟的一步,我們會看西方電影,看的是他們的觀念與思考不同。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