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拜讀了一篇文章 [我們真的討厭安海瑟薇嗎?],其實文中這幾個例子還不算非常的惹人厭,這幾個人還算是普羅大眾的共同認知標準,討厭他們還算是少數,而且這裡沒有提到已經被大眾所了解的名人效應。
我想,可以體會原文舉極端例子的想法,這是寫文基本的導引,減少資訊,只提供有利於自己的資訊,這是劇情創作的基本方式。
撇開他舉的例子,我們先來看看名人效應。
名人效應,當一個人的知名度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後,他的善與惡都會被放大檢視,即使是相同的技能與才藝,在名人效應下都會顯得比一般人強大與被重視,並非要否定名人的努力與其價值,而是來檢視這個效應所來來的益害,名人當然可以努力,也可以誇耀自己努力的成果,但是,多數的名人都知道這樣的代價就是再被名人效應加成,特別是刻意提到的努力反而變成一種誇飾、炫耀的行為。
所以,特別是文內提到的例子,其實或多或少都低調了自己的努力,但即使如此,還是會受到無法認同者的攻擊,再者網路的發達,讓名人效應慢慢被揭露其真相,我們嚇然得知許多名人是透過效應加成,甚至有許多人只是因為效應而強大,這使得我們對名人其真實的實力感到疑惑與猜測,究竟,一個知名人物的成功是努力、效應還是來自於炒作呢?
我不否認簡化他人的成功只因為不要求自己,或說是簡化他人的成功只為了讓自己好過的說法,但是我更認為,除去名人效應,將大家放在天平上衡量一個可以度量的技能,一個人的實力與是否努力了,才會顯見公平。
"嘿,這不公平",對,這就是像是齊頭式的平等。
不過,這世界就是分為天才、努力的天才、平凡人跟努力的平凡人,唯有公正不阿的檢討其價值,這才是所謂的公平。
而且如果依照名人效應來看,票房賣座就相當於名人的話,那麼變形金鋼肯定是好片、麥可貝絕對是好導演了,對吧?
他們很努力呀? 行銷很努力,動畫師的垃圾堆變型很努力,但顯然編劇跟導演是躺著幹了~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